根据野生动物受感染后表现为患病和携带病原两种状态,野生动物疫源可以分为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患病动物指处于不同发病期的动物。患病动物,特别是处于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患病动物,是重要的疫源,此时所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大、次数多、传染性强;而临床症状不典型或病程较长的慢性传染病,虽然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少,但不异于被发现,病原体的排出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也是危险的传染源。患病动物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成为传染期。不同疫病传染期长短不同,各种疫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定的。为了控制疫源,对发病动物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病原携带者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如已明确所带病原体的性质,也可以相应地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数量还很少,此时一般不具备排出条件,因此不能起传染源的作用。但有少数传染病如狂犬病、口蹄疫等在潜伏期后期能够排出病原体,此时就有传染性了。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传染性已逐渐减少或已无传染性了。但还有不少传染病如布鲁氏菌病等在临诊痊愈的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
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这是隐性感染的结果,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如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病的健康病原携带者为数众多,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及发病动物,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的疫源。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疫病防制中艰巨的任务之一。